“学习时间太长,很多培训让人坐不住”“课程安排不够合理”……近些年来,围绕解决党员进党校培训“工学矛盾”问题,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突出分类施策、精准培训,深入分析参训党员的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通过调整时间、优化方式、严格管理,让党员进党校培训工作质效明显提升。(4月15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好的党员培训不是造盆景,而是育森林。当课程表跟着生物钟走,课堂围着需求转,知识贴着实践教,考核盯着实效看,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时间要像弹簧,能缩也能放。党员不是铁人,既要工作养家又要学习进步,时间安排就得像拼七巧板般灵活。机关干部可以趁着工作间隙开“午间课堂”,农村党员不妨在农闲时节办“炕头夜校”,医护人员轮休时能上“掌上微课”。关键是把培训切成“时间碎块”,每次聚焦一个主题,半小时讲透一个政策要点,十分钟讨论一个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就像吃小零食,不占肚却能解馋,党员自然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
课程要学裁缝,量体才合身。培训不是填鸭,硬塞的知识既难消化又易反胃。要像营养师配餐那样设计课程:给村干部多上基层治理“实操课”,给企业党员多开技术创新“选修课”,给退休老党员多设红色故事“兴趣课”。把枯燥的理论变成情景剧,把政策文件画成思维导图,让坐在下面的党员从“低头族”变成“举手党”。记住,好的培训应该像自助餐,荤素搭配任人选,吃完还能打包带走“知识便当”。
课堂要变磁场,吸引不离场。会议室里排排坐的培训早该翻篇了。把课堂搬到社区调解现场,让党员当回“和事佬”;带到田间地头,组织“春耕技术擂台赛”;请来老战士用快板讲党史,带着党员用短视频拍初心。这样的培训就像参加综艺节目,有互动、有挑战、有收获,谁还舍得中途溜号?关键要让每个党员都成主角,不是带着本子来记笔记,而是带着问题来找答案。
考核要改秤杆,称出真本事。培训效果不能光看出勤率,得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要建立“学分银行”,把党员在培训中提出的金点子、调解的矛盾、带动的群众都折算成积分。年底张榜公布“学习转化排行榜”,让那些把培训知识变成惠民实事的党员当明星。更要设立“回炉再造”机制,对培训后工作没起色的,安排导师一对一补课,确保学有所用、学有所成。(通讯员:董雪)
审核:刘甜甜
责编:郑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