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择校行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3国际教育春季巡展·北京站”于北京富力万丽酒店成功举办。北京优质学校亮相展会,上千组家庭前来逛展,近70所全国及北京民办国际化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公办学校国际部等多元化、多类型优质学校参与了本次活动。
此外,16位国际化学校校长分享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教育理念及学生的成长案例,对当下国际化教育发展的变化与方向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参展家庭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运营校长姚宇堃参加了本次活动并带来了精彩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姚宇堃: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中考、国际化是不是要二选一,这个题目从方向上来讲是各位家长比较关注的,无论哪个阶段选择哪一个路径,这个路径选择都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未来的规划方向,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就会有犹豫有困惑。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够跟各位家长去探讨,从家庭的角度如何进行选择,以及在选择的过程当中是否可以有更多的思考。
对于整个选择方向来说,所谓的留学国际化、体制内外,是否中考、高考,我们更多的困惑是:全人的素养培养和优秀的成绩,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可能做到兼顾。是不是可能让孩子的发展不是只向单一的某一个方向走下去,而是两者兼顾,或者说多向兼顾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这就涉及到作为家长、从家庭的角度先要思考怎么样选择,我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进行选择。我们认为择校首要的考量因素一定是从长期目标来出发的,先要考虑家庭的角度,家长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我们长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我们大致分了一下,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有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主动的选择,一个是被动的选择。主动的选择是出于自身的规划需求,包括对于孩子发展方向的需求。我们已经比较清晰地确定孩子将来的认知、发展方向是什么,或者家庭有出国或者移民的规划,都有对应的最终选择学校的匹配,如何从规划清晰的角度,尊重自身的选择权利去找跟我们家庭教育理念相匹配的学校,这个是我们需要思考得最清晰的问题。
如果是有明确的出国发展或者移民的方向,需要找到的是跟家庭规划相吻合,文化氛围相吻合的学校,如果明确希望孩子有出国留学体验,但是之后希望回来,可能选择的是双轨制的,或者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合式教育的学校。可能也会也受限于外部的条件和因素做出的被动性选择,或者仅仅是希望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成长环境和评价体系。或者认为在现有的体系下受到的约束更多,不适合孩子发展。但我们坚持认为学校的选择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坏,更多的还是找到适合孩子的环境,也需要去匹配学校的特征,比如双轨制的学校能够兼顾更多需求,比如能够进行融合式教育的学校。
无论如何选择,对于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最基础的阶段是在小学阶段,一定要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所有优秀的学校一定是会以学术作为学校的立身之本。小学阶段都会以中文、英文、数学作为最核心的学术内容,为什么大家都会强调这点。对于这三个所谓的学科也好,或者学习内容也好,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将来的分数或者课程内容的衔接,更追求的是这三者都是我们与世界交互,与自然交互的渠道和工具。以中文和英文来说都属于自然语言,是最基本的交互体系,都是自外而内去衍生出来的一套系统,是通过探索外部世界感知外部世界的元素,通过描绘世界之美来成就个人的内在美的表达,这种体现不一定非常清晰,可能很多时候越模糊越好。但是与之相对的是数学,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语言,也是用来与世界交互的符号系统,甚至是超越了自然语言的边界,是更加国际化、全球化的一门语言。因为无论来自哪个国家,说什么语言,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在数学的角度其实是一致的。无论是使用什么语言都认同1+1等于2,我们都认可世界几何元素是从点线面构成的,因为人类有基本相似的感知系统。从数学的角度,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去到国外学数学是最容易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的学科,因为数学本身就是基于人类共同的认知特征,这个基础非常重要,可以用它来打通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数学和中文、英文的区别是它是自内而外的系统,是先在认知层面建构一套体系然后解构外部世界。用这样的系统是要在理性层面、抽象层面建立一套稳固的结构,这对孩子的理性思维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去关注核心学科,必须在小学阶段建立起这样一套稳固的体系结构才能让他持续长久发展下去。
、实施落实肯定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场景、教学的方法。在教学层面如何去实现,所谓的国际化学校也好,或者说传统的学校也好,更多的是从教学理念方法层面可能有所侧重,但是事实上对于真正优秀的老师一定是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处理不同的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里面的直接教学法,其实有它独有的优势,效率会更高,而且在初期一定是需要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一些基础的概念和工具,只有有了这些基础的概念和工具后,学生有了抓手以后才能够去实现后面建构化的学习过程。而建构化的学习过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则,包括PBL,项目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内容,包括IB课程的整套体系,其实都是在强调学生学习建构的过程,可能从知识的角度效率显得没有那么高,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本身的能力,认知学习的过程来讲是有一个长久的知识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一直持续学习的状态和能力。所以一定是两种方法的融合。
在融合的过程中,其实整体定位的国际化就有更清晰的认知,所谓的国际化不等于西方化,并不是说把某一个其他国家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直接照搬过来,每个国家自己本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更多还是采用融合式的方法做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教育,它是结合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本身也是世界整体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有巨大影响的一部分,所以一定是坚持有中国文化思想的融入,来改进整个教学方法,同时围绕学生构建的这些方面去融合进来
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一个要点,就是一定要让学习成果可见,要让学生体验到他的成长,要让学生能够具有成就感。有些时候需要给学生时间静待花开,我们可以静待但是花一定要开,我们可以接受他的教育结果不是那么快地呈现出来,但是必须有成果的展现。对于新府学来说我们要给予学生的就是让他们能够不断地体验到自身在成长。比如有直接教学法,有学生学术这部分的关注,他们一定会在成绩方面有所体现,不排斥考试成绩,我们只是不认为考试成绩应该作为唯一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新府学来说我们从初中开始就参加顺义区的统一考试,核心学科的考试一直排名在全区前三,初中的学生数学、中文成绩在整个区里跟公办学校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整个排名是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一起的排名。去年新设立了高考学部,专门针对高考方向,经过了一个学期,虽然民办学校的录取分数相对来说会低一些,但是我们从一学期的学习成果来看,在顺义区所有的民办学校里面排名第一,同时也超过了很多顺义区的公办学校,比如顺义二中、九中这些公办学校的学生成绩。
同时,对于学生在国际化的课程方面,新府学拥有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认证的课程体系,包括国际小学课程IPC,初中阶段采用IB MYP课程框架。高中阶段我们有不同的方向,包括A-level是剑桥CAIE和牛津AQA两个考试局的双认证,AP是美国大学理事会认证的,只要学生的学术标准足够严格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认可。
做融合式的内容过程当中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有扎实的直接教学法的课堂,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基础的结构和体系;有拓展性的课程和选修课程,帮助学生选择他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有在核心课程里面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分层教学从小学就开始,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分层教学的情况,这里面更多希望让学生们有更多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因为成就感或者成就驱动是内驱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后面还会说到关于内驱力的问题。
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开展相对应的,甚至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从初中开始就有未来道路的规划,新府学的升学指导团队会在7年级、8年级、9年级,帮助学生对未来的方向进行规划和选择,让学生也一定会参与到这样的过程当中,让他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参与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另外,我们也建立了整个跨学科的知识联系,通过教育理念的融合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获得成绩,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学生确实没有刻意准备或者刻意刷考试内容,他们很自然地在课程学习过程当中具备了这样的能力。
为什么要强调跨学科的学习,我们之所以选择IB的课程框架,也是强调这个阶段要进行跨学科的教学结构的设计,因为我们认为跨学科的学习模式能让学生感知到学习的意义,不再仅限于课堂,仅限于知识本身,能够感受到学习内容在实际场景当中的应用价值,可以把这里面涉及到的观念,或者是IB描述的概念,包括变化,连续、因果等等,这些跟实际场景结合,变为实际内容。学生们在跨学科课堂上建设桥梁,建设桥梁过程当中会把数学学习到的几何函数,物理当中学到的知识用来动手搭建自己的作品,就能够看到自己学习带来的价值。
从国际化和考试体系来看,全人教育和优秀的成绩两者之间我们认为真的并不矛盾,确实是可以双向兼顾的。在新府学有一个概念叫双向可逆,小学阶段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初中的选择可能受到一定的局限,涉及到学科内容的学习,以及和中考的匹配,通过教育方式和学习结果两个方向的调和带来双向可逆的效果,这个双向可逆是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设计当中的副产品,并不是我们最初的定位,我们发现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自然而然能够实现这个效果,核心愿景还是培养学生成为终生的学习者。
这里面提到一定要让学生找到他的内驱力,刚才说到成就感是指向内驱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包括很多孩子到了中学阶段,尤其男孩子愿意玩游戏,玩手机,游戏的设计很尊重人性,能够反馈成就驱动,让学生体验到这里面的成就感,学习也需要这样进行设计,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分层教学,包括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帮助学生去找到内驱力的来源,内驱力的来源最初通常是源于孩子的好奇心,源于孩子的兴趣,内驱力的巩固通常需要靠成就感的稳固,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这些都会指向最终内驱力的形成,逐项的设计都是针对孩子内驱力导向,最终我们希望他能够进入到所谓的心流的状态,就是沉浸其中乐在其中,通过反复的体验感受到学习成长的乐趣,最终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
最后分享一下如何跟家庭形成配合,因为所有好的教育一定是学校跟家庭通力合作的结果,最希望达成的状态是家校通力合作,当然有不同的状态,只是其他状态可能效果没有那么理想,这里的通力合作更多希望各自明确学校、家庭、教师的定位和使命,学校核心关注学生的学术和整个品格、素养发展的全面成长,家庭的职责更多是对于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从学校的角度我们不会布置让家长批改作业、辅导作业的任务,我们认为这些任务应该是交给老师的,更有助于老师了解、理解学生,同时我们不希望因为学业这些方面的事情影响亲子关系,我们认为家庭的情感连接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需要明确分工合作。只有通力合作,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有一个真正长远的发展和成长。
感谢大家今天能够来参与整个活动,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跟更多的家庭探讨关于孩子成长的这些话题。
新浪声明:以上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国际学校